荊楚好老師關宏柏:讓物理看得見摸得著
9月10日上午,物理課。
一場秋雨灑落,涼爽的風吹進潛江中學高三(1)班教室。隨著關宏柏老師的講解停下,教室里滿是歡快的討論聲——這堂看似普通的物理課,因一個個貼近生活的小實驗,少了公式的枯燥,多了探索的樂趣。
講臺上的關老師,不僅是深耕教學三十年的資深教師,還是學生們口中“非常規的副校長”。22年班主任生涯里,他帶過13屆高三畢業班,護航1400余名學子圓夢大學;今年,他又添新榮譽——2025年度“荊楚好老師”。
一招一式:道不完的課堂智慧
1973年,關宏柏出生在竹根灘鎮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。從小,他就和其他孩子不一樣——挑水時琢磨怎么省力,插秧時思考怎么對齊,連灶膛里的火苗跳躍都能引發他的遐想。
這份從泥土里生長出的好奇心,悄然為他埋下了物理啟蒙的種子。1995年,他進入潛江中學,成為一名物理老師后,也將這份好奇心帶給了學生。
走進關宏柏的物理課堂,仿佛進入了一個奇妙的科學實驗室。
“同學們,今天咱們先做個‘玩具’——用兩個紙杯串上棉線做‘電話’,誰來試試能不能聽到聲音?”
“走,今天的物理課搬去操場!看這改裝的自行車輪,轉動時就能演示角動量守恒原理!”
……
這些年,關宏柏琢磨出一套“生活化物理”教學法:課本上抽象的公式,經他一轉化,就成了學生看得見、摸得著的生活場景。
一次《電磁感應》公開課,他特意將老式自行車騎進教室,車輪上纏繞的銅線連接著小燈泡。他一邊蹬車一邊講解:“看,動能通過線圈切割磁感線轉化為電能!”蹬車時帶起的風掀動他的衣角,汗珠順著鬢角滑落,學生們卻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——他們喜歡如此接地氣的物理課。
實驗臺下,幾位年輕教師悄悄記錄著他的教學細節,后來這堂課成了全校的教學范本。
不僅如此。他還獨創“三階遞進”教學模式:基礎層用生活場景拉近距離,比如借著“拖地”講摩擦力,“用力壓著擦為何更干凈?”;提高層讓學生動手做實驗,用彈簧秤測拉力、用打點計時器記錄軌跡,在操作中驗證規律;拓展層則鏈接科技前沿,聊“天問一號”著陸時的反沖力,讀《時間簡史》里的趣味片段,點燃學生的探索欲。
“物理不是死記硬背公式,得讓學生看得見、摸得著、悟得透。”關宏柏不僅這樣說,更始終這樣做。
一筆一畫:寫不盡的教學初心
“關老師從不看教材和備課本,但物理教得極好。”關宏柏的學生說。
鮮為人知的是,關宏柏的書柜里有層層疊疊的教案本。翻開他的教案,密密麻麻的字跡工整如印刷體,每一頁都配有精心繪制的圖示,隔幾頁便貼著自制習題。標注的重點、難點與課后反思,像精準的路標,直指教學核心。
“教材只是框架,得讓知識接上生活的地氣,學生才學得進去。”他說,手寫教案是深度思考的過程,三十年下來,他手寫的教案不計其數。
如今,教案早已爛熟于心,課堂上揮灑自如,不需要低頭翻看。不過,這些教案從不是一勞永逸的模板,每年還要依照教育改革方向與學生特點重新打磨。
“學生在變,教學思路怎能不變?”
這種既一絲不茍又與時俱進的態度,讓關宏柏成為學校物理學科優秀帶頭人。他主講的《電磁感應》獲湖北省教改創新大賽二等獎;2023年高考,他所帶班級物理平均分達89.98分,刷新校史紀錄。
此外,他還帶領多屆學生參加物理奧賽,斬獲全國二等獎、全國三等獎、全省一等獎等優異成績,他本人也多次被評為優秀指導教師。
即便畢業多年,學生們仍念著他的好。現就讀于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生楊燕語說,非常感謝關老師用系統化的教學方式,帶她真正地走進了物理世界。就讀于清華大學的研究生周家豪說,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,直到今天都讓他受益匪淺。
一言一行:藏不住的育人溫度
清晨的微光剛爬上教學樓,關宏柏的身影已佇立在高三(1)班門口。這個雷打不動的習慣,他堅持了三十年。
他的育人之道,藏在“五個一”的日常里:早讀時在教室轉一轉,悄悄觀察學生的精神頭;午休時到宿舍走一圈,問問學生吃住習慣;課間在走廊找學生聊一聊,解開他們學習或生活的疙瘩;常和科任老師碰一碰,全面掌握班級動態;不定期家訪,和家長一起為孩子搭起成長的橋梁。三十年來,他家訪400多次,默默資助了60多名困難學生。
2020屆學生小陳至今記得,高三那年父親突然重病,是關老師悄悄幫他繳了學費,每天還多帶一份熱乎的早餐放在他桌前。
“那時候覺得,再難都有老師在身后撐著。”回憶過去,小陳感慨萬千,“大家既怕他又敬他,背后都偷偷叫他‘關二爺’。”
關老師的關愛無微不至:單親家庭的王同學,夜晚看手機上癮,白天總打瞌睡,他幫忙聯系家長,在高三期間悉心照管,最終助其考上湖北大學;高三的王同學厭學想在家自學,關老師同意了,可對方在第一次月考進步后便有所松懈,第二次月考成績下滑,關老師耐心勸說,引導他重回課堂,最終考上軍校;杜同學踢足球很有天賦,想去北京國安青訓班,關老師沒有阻止,而是讓他親身體驗“愛好與專業的差距”,幫他理性規劃未來……
“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,要用不同的方式對待他們,允許他們犯錯、改錯,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方向。”關宏柏常說,年輕時總想著分數和升學率,現在才明白,教育最該做的,是幫學生學會自立,找準方向。
作為關宏柏曾經的學生,田穎琳已在清華大學直博,她說即使過了這么長時間,關老師有句話始終激勵著她走過逆境:“老鷹有的時候飛得比雞低,但是雞永遠飛不過老鷹”。
一點一滴:傳不絕的師者擔當
“自己教得好不算本事,能帶出一群好老師才是真貢獻。”在培養青年教師這件事上,關宏柏從不吝嗇。
他牽頭推進“青藍工程”,以“1+1+N”模式助力新人成長;首創“影子跟崗”制度,讓年輕教師全程跟隨他備課、上課、輔導,手把手傳授教學經驗;設立“教學問題診療室”,累計幫青年教師解決200多個教學難題。
青年教師王國昌剛入職時,帶著濃重的襄陽口音,學生反映聽不太清。
聽完他的課,關宏柏提出建議:“試著放慢語速,慢慢改說普通話,讓每個學生都能跟上。”從備課細節到課堂互動,關宏柏一點點指點,幫他快速站穩講臺。
“關老師就像燈塔,跟著他走,心里特別亮。”王國昌的話語里滿是感激。
如今,他已成長為學校的骨干教師。而像他這樣在關宏柏悉心幫扶下成長起來的老師,還有許多。
多年來,他指導的青年教師成果豐碩:5人在省級教學競賽中斬獲佳績,14名青年教師成長為教學骨干,更有多人走上學校管理崗位,將他的教育理念與經驗持續傳遞。
“因為熱愛,我很享受我的教師身份。”關宏柏說,每天講課、改作業、寫教案的時候,他都覺得很享受,“我也只是萬千老師中的普通一員,愿意在教學崗位上堅守一輩子。”
一場秋雨灑落,涼爽的風吹進潛江中學高三(1)班教室。隨著關宏柏老師的講解停下,教室里滿是歡快的討論聲——這堂看似普通的物理課,因一個個貼近生活的小實驗,少了公式的枯燥,多了探索的樂趣。

一招一式:道不完的課堂智慧
1973年,關宏柏出生在竹根灘鎮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。從小,他就和其他孩子不一樣——挑水時琢磨怎么省力,插秧時思考怎么對齊,連灶膛里的火苗跳躍都能引發他的遐想。
這份從泥土里生長出的好奇心,悄然為他埋下了物理啟蒙的種子。1995年,他進入潛江中學,成為一名物理老師后,也將這份好奇心帶給了學生。
走進關宏柏的物理課堂,仿佛進入了一個奇妙的科學實驗室。
“同學們,今天咱們先做個‘玩具’——用兩個紙杯串上棉線做‘電話’,誰來試試能不能聽到聲音?”
“走,今天的物理課搬去操場!看這改裝的自行車輪,轉動時就能演示角動量守恒原理!”
……
這些年,關宏柏琢磨出一套“生活化物理”教學法:課本上抽象的公式,經他一轉化,就成了學生看得見、摸得著的生活場景。
一次《電磁感應》公開課,他特意將老式自行車騎進教室,車輪上纏繞的銅線連接著小燈泡。他一邊蹬車一邊講解:“看,動能通過線圈切割磁感線轉化為電能!”蹬車時帶起的風掀動他的衣角,汗珠順著鬢角滑落,學生們卻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——他們喜歡如此接地氣的物理課。
實驗臺下,幾位年輕教師悄悄記錄著他的教學細節,后來這堂課成了全校的教學范本。
不僅如此。他還獨創“三階遞進”教學模式:基礎層用生活場景拉近距離,比如借著“拖地”講摩擦力,“用力壓著擦為何更干凈?”;提高層讓學生動手做實驗,用彈簧秤測拉力、用打點計時器記錄軌跡,在操作中驗證規律;拓展層則鏈接科技前沿,聊“天問一號”著陸時的反沖力,讀《時間簡史》里的趣味片段,點燃學生的探索欲。
“物理不是死記硬背公式,得讓學生看得見、摸得著、悟得透。”關宏柏不僅這樣說,更始終這樣做。
一筆一畫:寫不盡的教學初心
“關老師從不看教材和備課本,但物理教得極好。”關宏柏的學生說。
鮮為人知的是,關宏柏的書柜里有層層疊疊的教案本。翻開他的教案,密密麻麻的字跡工整如印刷體,每一頁都配有精心繪制的圖示,隔幾頁便貼著自制習題。標注的重點、難點與課后反思,像精準的路標,直指教學核心。
“教材只是框架,得讓知識接上生活的地氣,學生才學得進去。”他說,手寫教案是深度思考的過程,三十年下來,他手寫的教案不計其數。
如今,教案早已爛熟于心,課堂上揮灑自如,不需要低頭翻看。不過,這些教案從不是一勞永逸的模板,每年還要依照教育改革方向與學生特點重新打磨。
“學生在變,教學思路怎能不變?”
這種既一絲不茍又與時俱進的態度,讓關宏柏成為學校物理學科優秀帶頭人。他主講的《電磁感應》獲湖北省教改創新大賽二等獎;2023年高考,他所帶班級物理平均分達89.98分,刷新校史紀錄。
此外,他還帶領多屆學生參加物理奧賽,斬獲全國二等獎、全國三等獎、全省一等獎等優異成績,他本人也多次被評為優秀指導教師。
即便畢業多年,學生們仍念著他的好。現就讀于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生楊燕語說,非常感謝關老師用系統化的教學方式,帶她真正地走進了物理世界。就讀于清華大學的研究生周家豪說,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,直到今天都讓他受益匪淺。
一言一行:藏不住的育人溫度
清晨的微光剛爬上教學樓,關宏柏的身影已佇立在高三(1)班門口。這個雷打不動的習慣,他堅持了三十年。
他的育人之道,藏在“五個一”的日常里:早讀時在教室轉一轉,悄悄觀察學生的精神頭;午休時到宿舍走一圈,問問學生吃住習慣;課間在走廊找學生聊一聊,解開他們學習或生活的疙瘩;常和科任老師碰一碰,全面掌握班級動態;不定期家訪,和家長一起為孩子搭起成長的橋梁。三十年來,他家訪400多次,默默資助了60多名困難學生。
2020屆學生小陳至今記得,高三那年父親突然重病,是關老師悄悄幫他繳了學費,每天還多帶一份熱乎的早餐放在他桌前。
“那時候覺得,再難都有老師在身后撐著。”回憶過去,小陳感慨萬千,“大家既怕他又敬他,背后都偷偷叫他‘關二爺’。”
關老師的關愛無微不至:單親家庭的王同學,夜晚看手機上癮,白天總打瞌睡,他幫忙聯系家長,在高三期間悉心照管,最終助其考上湖北大學;高三的王同學厭學想在家自學,關老師同意了,可對方在第一次月考進步后便有所松懈,第二次月考成績下滑,關老師耐心勸說,引導他重回課堂,最終考上軍校;杜同學踢足球很有天賦,想去北京國安青訓班,關老師沒有阻止,而是讓他親身體驗“愛好與專業的差距”,幫他理性規劃未來……
“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,要用不同的方式對待他們,允許他們犯錯、改錯,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方向。”關宏柏常說,年輕時總想著分數和升學率,現在才明白,教育最該做的,是幫學生學會自立,找準方向。
作為關宏柏曾經的學生,田穎琳已在清華大學直博,她說即使過了這么長時間,關老師有句話始終激勵著她走過逆境:“老鷹有的時候飛得比雞低,但是雞永遠飛不過老鷹”。
一點一滴:傳不絕的師者擔當
“自己教得好不算本事,能帶出一群好老師才是真貢獻。”在培養青年教師這件事上,關宏柏從不吝嗇。
他牽頭推進“青藍工程”,以“1+1+N”模式助力新人成長;首創“影子跟崗”制度,讓年輕教師全程跟隨他備課、上課、輔導,手把手傳授教學經驗;設立“教學問題診療室”,累計幫青年教師解決200多個教學難題。
青年教師王國昌剛入職時,帶著濃重的襄陽口音,學生反映聽不太清。
聽完他的課,關宏柏提出建議:“試著放慢語速,慢慢改說普通話,讓每個學生都能跟上。”從備課細節到課堂互動,關宏柏一點點指點,幫他快速站穩講臺。
“關老師就像燈塔,跟著他走,心里特別亮。”王國昌的話語里滿是感激。
如今,他已成長為學校的骨干教師。而像他這樣在關宏柏悉心幫扶下成長起來的老師,還有許多。
多年來,他指導的青年教師成果豐碩:5人在省級教學競賽中斬獲佳績,14名青年教師成長為教學骨干,更有多人走上學校管理崗位,將他的教育理念與經驗持續傳遞。
“因為熱愛,我很享受我的教師身份。”關宏柏說,每天講課、改作業、寫教案的時候,他都覺得很享受,“我也只是萬千老師中的普通一員,愿意在教學崗位上堅守一輩子。”
2025-09-11 關注: 來源:潛江資訊網